Mixtape.

亚马逊选品需要考虑这几个维度

亚马逊选品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重点考察产品所处的竞争格局。亚马逊自营在里面占了多少的比重,如果亚马逊自营占比低到可以忽略,那第三方卖家在里面是怎么分配蛋糕的?是一家独大,还是二分天下,或是三足鼎立,甚至是群雄逐鹿?该产品里面有没有占统治性地位的品牌,就如苹果和华为对手机行业的统治一样。最近三个月上新的产品有没有进入Best Sellers 100的,他们进去后,评论评分表现又如何?因为我们如果进去这个市场,他们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三个月的预演。

在中国卖家已经渗透到亚马逊平台每一个可以施展的品类的现状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尚且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更多时候,我们选品是知己不知彼,对某个细分市场目前的竞争格局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果贸然进入,那只能说是怀着一腔孤勇撞大运。这个对于细分市场竞争格局的全面把握,就是选市场。

一、市场容量

不用说这个是第一要素了,前100 Listing的月度总销量及平均销量,就可以清楚把握这个细分市场的容量有多大了。是百万级还是千万级甚至更大,这个关系到我们进去这个市场的销售额目标制定。而且对于不同规模的卖家,目标市场容量是不一样的。准备大干一场的大卖不会想在一个不足百万的市场里面去分一杯羹,而一般中小卖轻易不会去蓝牙耳机这个超大市场找虐。

preview

二、行业需求及趋势

找出目标细分行业的前5个核心关键词,看最近3年的搜索量变化趋势,就可以反应非常多的内容,首先搜索量的大小直接反应了市场的需求量;变化趋势平缓说明产品市场成熟稳定,还可以看出是否有季节性、节假日性变化。

preview

三、商品集中度

简单说就是销量最高的前10个Listing销量之和在前100总销量中的占比,以及前10名各自的分别占比。注意这两点必须结合来看,因为同样的前10名垄断80%销量,里面每个占比8%,和第1名占比60%,其它9名占比共20%,这两种情况于新进卖家来说意义不一样。

preview

四、品牌集中度

这个和商品集中度原理一样,清楚了解到细分行业里面各个品牌的销量占比,以及前10品牌销量之和在前100总销量里面的占比,得出品牌的垄断程度。

preview

五、卖家集中度

这个和前面两个集中度原理一样,就是前10个Listing在前100总销量里面的分别占比,及前10销量之和的占比,得出卖家的垄断程度。注意的是,这里面有个坑,有可能一个卖家有几个账号,把类目前100给垄断了,我们只能借助于自己的行业洞察力深入调研。

preview

六、卖家类型分布

这个主要用于寻找合适的发货方式,以及来自Amazon自营的竞争大小。比如某个细分类目亚马逊自营占比过大,这个时候第三方卖家再贸然进入的话是很难与之抗衡的。右侧的评论数和评分值则可以用来判断哪种类型的发货方式最有竞争力。

preview

八、上架时间分布

这个主要看前100个Listing里面时间段分布,以及不同时间段上架Listing销量占比,可以看出新品打造难度。比如对于同一个细分类目,前两年进入Top 100只需要3个月,现在半年都搞不定。如果没有历史纵向对比,看最近3个月、6个月、一年的新品分布,也大致知道新品的打造难度。打个比方吧,在日本进入福布斯前100平均年龄是65岁,而中国是50岁。

九、上架趋势分布

找出前100个Listing里面,各个年份上架的Listing数量以及他们销量之和所占的市场份额,将上架时长进一步细化到具体年份,可以看出行业的生命周期,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如果一个细分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是最近2年上架的产品,说明该行业产品生命周期是两年左右;而最早上架时间,反映了该行业的生命周期。

preview

十、评论数分布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需要对标的对手处于什么位置,有多少评论,决定到我们需要投入多少费用和时间去达到这个相当规模的评论,才能让评论数这个公信力指标不影响Listing的转化。

十一、评分值分布

此项指标就是将平均评分分段,看看各个评分区间分布有多少Listing,以及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可以大概知道这个产品目前主流的评分。主流评分越高说明用户满意度越高、行业越成熟,通过产品差异化改造形成竞争力的机会越低。

至于买家对产品的优缺点诉求,那就需要进一步抓取评论的关键词,这个重点要看看差评,一是因为差评基本是真实评论,二是差评可以找到用户对产品不满意的主要点。

十二、价格分布

不同价格区间分布的Listing数量,以及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直观的显示消费者对于目标产品的价格选择。如果一个价格区间市场份额很高,说明这个区间竞争很激烈(一般是中低端市场),可以考虑能否进入另外一个价格区间的市场。

Written By: admin